- 農村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研究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1/16 0:00:00
當前,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更加看重精神慰藉,以此促使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的出現,并對傳統的家庭養老負擔問題進行緩解。如今,養老模式中存在著連續性不強、效率低、服務過于表面等一些問題。因此,結合互聯網技術對智慧養老服務模式進行構建,有助于提高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的運轉效率,借助科技手段逐漸減輕傳統養老模式的壓力和負擔。
一、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現狀
我國深受儒家文化及其思想的影響,如孝文化養兒防老等,家族養老觀念扎根在人們的心中。尤其是農村的生活方式本就是大家庭,家庭組成成員包括老年人和年輕人。而贍養老人也成了年輕人需要承擔的重要職責,再加上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模式相比較城鎮而言較為落后,農村老年人也不愿意離開家庭。由此不難看出,在農村養老服務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就是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老年人都希望擁有美滿溫馨的老年生活,為了與這一市場需求相適應,促使一些第三方養老機構的出現,特別是在經濟發展一般的城市中產生了公益性或者功利性養老機構。各種養老模式相混合,以此對經濟條件各不相同的客戶需求進行滿足。總而言之,農村養老服務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兩個特征:
(一)農村養老模式結構單一,缺乏創新性
我國的貧富差距比較大,再加上社會資源配置不合理,這就使得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也導致了城鄉之間的發展水平呈現出更大的差異性。受傳統觀念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經濟發達地區的養老模式主要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并將不同養老模式進行混合,以此對經濟條件不同的老人所提出的需求進行滿足。中國養老模式整體上都是以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為主,以混合養老模式為輔。農村區域中的養老機構主要是公益性組織,基本上都是政府部門扶持開辦的福利院,基礎設施保障并不完善,只能解決老年人的溫飽問題。由于政府部門所提供的扶持資金較為有限,制約了福利院服務質量的提高,無法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二)設施不完善,服務水平低
農村區域中的養老服務水平、基礎設施、保障制度等相比較城鎮而言較為落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促使農民需求的不斷增長,進而要求養老服務水平應相應提高。但是農村養老模式還停滯在傳統模式中,無法對老年人提出的需求進行滿足,再加上發展中的資源供養力也逐漸降低,制約了農村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提高。在關注老年人時,僅集中在身體素質或者情感層面上。一些養老機構認為,將娛樂場所提供給老年人,有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為豐富多彩,但是并未重視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制約了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引入智慧養老的優勢
(一)能夠對養老資源進行有效整合
由于不同鄉鎮之間很少共享信息數據,這使得農村養老資源過于分散,不利于養老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而互聯網借助于自身強大的共享性,再結合大數據技術的支撐,有助于農村養老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得以實現,強化不同養老機構中養老資源的快速流動。例如,老年人借助于互聯網方式在個人信息賬戶中登記相關信息,所有養老機構都能基于云數據平臺上對其信息進行實時查看。同時,老年人還可以主動篩選出層次、種類各不相同的養老服務資源;養老機構也可以將老年人容易產生誤導作用的相關信息進行主動屏蔽,將干凈、和諧的信息環境提供給老年人。
(二)提高養老服務效率與質量
老年人長時間所形成的生活圈子以及行為習慣,導致他們獲得信息數據的具體途徑過于單一,無法及時獲得相關最新信息。而互聯網技術作為橋梁,有助于將信息數據快速、準確地傳遞給老年人,使得信息在不同老年人之間得以快速傳遞。同時,老年人借助于互聯網方式接觸到一些新穎事件和信息,有助于自身視野的不斷拓展。此外,互聯網技術還能公開全國范圍內出現問題的養老機構名單,以此來有效監督養老工作,讓社會大眾對養老機構的工作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有效規避養老風險,降低養老成本
互聯網技術本身具備的特點為方便、高效、便捷,智慧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構建老年人信息數據庫,有助于多方協作的智慧養老平臺體系得以形成,進而使得養老成本得以縮減。互聯網+智慧養老模式有助于將新的養老服務平臺提供給老年人,節約了尋找合適對象照顧老年人的基本費用,也使得家人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另外,通過互聯網平臺對養老機構基本信息進行公開,能夠有效避免可能產生的養老風險。
三、智慧養老模式的實現路徑
(一)完善農村智慧養老模式的相關政策
為了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國家針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制定出了相應的養老保障政策,進而推動著中國養老事業的快速發展,引導當今社會養老機構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扶持養老機構的大力發展。第三方評估機構借助于各種評估手段對養老機構進行有效監管,促使服務質量較為良好的養老機構不斷增加,也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數,還使居家養老模式得以進一步發展。
(二)整合社會資源,增設移動設備
農村地區不同的家庭結構、人員素質等,對養老機構所提出的服務要求也各不相同。農村智慧養老模式通過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并和其他養老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有助于全新的養老服務機構得以形成。智慧養老模式能夠提供給老年人情感慰藉,同時也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所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當老人在外需要服務時,就可以借助GPS定位技術進行尋找,這一方式使得他們不需要離開家庭,還可以享受到所需要的服務。同時,智慧養老模式可以增設老年人移動設備終端,其具有定位功能,通過簡單的老年手機便能實現。老年人移動設備終端可以設置四個常用的簡單按鈕:一是老人用于緊急情況呼救和尋求醫療服務的按鈕;二是老人用于呼叫養老服務中心的按鈕;三是商品服務提供按鈕;四是聯系子女按鈕。另外,對于部分經濟條件允許的老人還可增加防摔倒感應器、智能手環等設備。
(三)培養專業性人才,逐步擴大人才隊伍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所建設的養老服務隊伍,其專業水平以及技能素質等無法和老年人需求相適應,為了對農村老年人的需求進行滿足,需要強化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這是中國農村養老事業必須要做到的。所以,對于業務能力較強、服務態度良好、專業水平較高的工作人員進行培養,這是農村養老機構的當務之急。在養老機構建立初期,培養并組成工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員團隊,這在養老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以示范基地為中心,向周圍擴散
由于農村老年人長時間參與到體力勞作中,其身體素質相比較城鎮老年人而言更好,甚至還有一些農村老年人在晚年時候還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以此對自身的生活需求進行滿足,因此,大多數老人都愿意獨自生活。打造養老服務新模式,需要對示范基地進行構建,以此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通過所在老人良好的親身體驗吸引更多老人參與進來,最終有助于區域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四、結 語
農村智慧養老模式的建設需要結合我國不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開展,以此有針對性地建設不同形式的智慧養老模式,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養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對先進智能設備進行引進,并使得農村養老思維得以轉變,促使其追求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進而推動農村養老機構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