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智慧養老面臨的機遇和認識誤區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2/8 0:00:00
我國老齡化呈現未富先老和壽命高、健康狀況差兩個顯著特征。同時,由于撫養比失調以及受傳統文化等因素影響,獨生子女一代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意愿更低。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到未來存在著巨大的養老服務供應缺口,而這一缺口將首先出現在專業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居家養老領域。
智慧養老面臨的新機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養老服務人員的短缺將是中國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危機,不僅僅在規模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目前還看不到任何可能的解決辦法,無論是像美日等發達國家那樣引進國外勞動力,還是提倡重新回歸家庭養老在中國都難以實現。隨著養老服務勞動力的短缺,養老服務的成本也將持續上升,導致越來越多的老人支付不起養老服務費用,嚴重影響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
與此同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也在快速地發展,隨著這些技術的深入推進,它們進入養老服務各個環節的條件也逐漸成熟。因此,我們有望在真正的養老服務危機全面爆發之前,開始規模化地應用這些技術,部分甚至全部替代傳統的人力,將節省下來的人力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功化解養老服務人員短缺的危機。但這一時間窗口并不長,當前,很多四五線城市,甚至三線城市已經開始出現養老服務供給的嚴重短缺。由于一線城市與其他地區的收入差較大,目前還能吸引收入凹地的勞動力,但是由于年輕一代服務人員稀少,以及四五年內,隨著60后一代服務人員退出勞動市場,服務供給將出現明顯的斷層,價格也將大幅度跳升。因此,在三五年內智慧養老是否能夠在若干個領域大規模應用起來十分關鍵。
但是,由于養老這一行業自身的特點,新技術在落地應用時需要克服一系列行業特有的障礙,包括產品的適老化程度低、老人家庭網絡連接的缺乏、新產品對老人的直接效果不明顯和牽涉的協作方過多等多個方面。
智慧養老在生活中的典型應用
目前智慧養老的技術成熟度、產品成熟度和市場接受度等決定了能夠切實落地的應用并不多。以下是針對獨居老人并根據我們的實踐經驗具備了大規模落地條件和成熟度的應用:
非穿戴式老人居家安全監測系統。獨居老人的安全監測始終是一個大問題,近幾年來,老人去世多日卻未被發現的新聞頻現網絡,使這一問題受到了全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基于老人的行為和心理特征,只有那些在使用中不需要老人參與和配合的應用,才有可能大面積持續地用起來。非穿戴式老人居家安全監測系統恰好可以滿足老人的需求,這套系統不用穿戴在老人身上,而是通過在老人的居所部署傳感器,服務人員和老人的子女即可通過手機觀察到老人在家的活動數據(而不是關系到隱私的影像信息),為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安全守護服務。
帶有顯示屏的智能音箱系統。獨居老人常常和外界聯系甚少,尤其是在他們的體力衰退導致他們不再出門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后,長期的離群索居不僅僅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缺乏語言交流更是對大腦等多個器官有負面的影響,而帶屏幕的智能音箱不僅僅提供了一個簡便易用的遠程社交工具和娛樂工具,還可以設計多種鼓勵老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活動,成為獨居老人在家的精神伴侶。
其他諸如 老人聊天陪伴機器人失能老人排泄管理系統等智慧養老產品都在日益成熟、完善當中并將有望解決養老服務當中的痛點和難點問題。
智慧養老需走出認識誤
近幾年在全國各地出現了大批智慧養老的示范項目,去年工信部、民政部和衛計委聯合甄選了一批智慧健康養老的示范項目。經過仔細考察,我們發現,真正可持續、值得推廣的項目很少。究其原因,大部分項目在設計或者實施的早期階段就走入了誤區,而這種現象仍然在全國各地不斷出現。這些常見的誤區包括:
概念至上。新概念容易吸引眼球,容易引起領導重視,因此,借助于一個新概念的炒作推動智慧養老立項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根源,是這些案例并不需要市場檢驗,靠概念即可以獲得資源和業績認可。雖然國家鼓勵創新,但單單靠一個概念是無法形成有價值的落地服務的。遺憾的是,當一項新技術出現時,大批炒作概念的項目應運而生。因此,在考慮智慧養老項目的時候,需要判斷其僅僅是一個概念,還是已經從概念發展到了應用。目前養老服務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就是一個典型的被炒作的概念。從個別功能的瞬間展示到長年累月的持續使用,依然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所有那些曇花一現的智慧養老項目,往往無法越過這一巨大鴻溝。
技術萬能。由于缺乏深入了解,有一些人對技術存在著一種盲目崇拜的心態,認為技術是無所不能的,任何問題都可以被技術解決。這個想法顯然是錯誤的,養老恰恰是一個檢驗技術的試金石。一個技術方案是否能解決實際問題取決于很多技術以外的因素:老人的使用意愿、配套方案、應用價值、商業邏輯、合規性等等,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將可能導致方案的不可持續,乃至失敗。在所有的技術應用場景中,可以說養老是對技術最不友好的。 、
忽視體驗。任何技術應用的成功取決于用戶是否愿意并能夠持續使用該技術,而這又是由用戶的實際體驗所決定的。目前大批智慧養老產品的設計嚴重地忽略了用戶體驗,比如,定位手環的設計者完全沒有考慮過失智老人是否喜歡佩戴,腕表的設計者也基本沒有認真地設想過老人在緊急狀況下還能否摸到并按下那么微小的按鈕。
低估融合。在強調技術創新的時代,技術創新者往往比應用創新者更受追捧,這是一個典型的忽視產業鏈的思維。因為,最終落地的是服務,很少有一個服務是由單項技術構成的,幾乎所有有用的技術方案都是多項技術的融合,而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有機的技術整合。融合本身是項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但這往往被低估。而只有通過系統集成工作,才能發揮出各項技術的特長。
總而言之,養老服務供給短缺將是一個可見的危機,而化解這一危機的唯一途徑是大規模采用智慧養老產品,將服務人員從一些重復性、機械性的服務中解脫出來。同時,目前智慧養老的使用往往走入誤區,導致規模化的成功應用稀少,目前已經出現的獨居老人的安全監測和精神陪伴產品已成功落地,我們也期待著更多的智慧養老產品出現,以協助養老服務業升級并成功化解養老服務供給危機。
-
上一篇:智慧養老別誕生新的“數字鴻溝”下一篇:智慧養老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