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為什么大力推行智慧養老?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2/8 0:00:00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老人需求的增長,智能化養老產業正在逐漸成為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所謂智慧養老,即是利用先進的IT技術手段,開發面向居家老人、社區、機構的物聯網系統平臺,提供實時、快捷、高效、物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意去養老院,且高級養老院費用高,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這些因素使得養老院養老模式在我國行不通,智慧養老逐漸被國家大力推行。
智慧養老相關政策緊密出臺
2012年,智慧養老理念被提出,全國老齡辦鼓勵中國探索智慧養老道路。
2013年,全國老齡委專門成立了全國智能化養老專家委員會為我國智慧養老服務事業與產業發展把脈導航。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
2017年,《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和《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的通知》發布,加快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至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意味著智慧養老已經開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成熟與普及,為智慧養老提供了諸多可能性,并且智慧養老帶來的服務模式、服務產品的轉變也將促使養老模式的變革,使大多數老人能享受到多樣化、人性化、高效化的養老服務。
智慧養老帶來的改變:
1.服務產品更加人性化和個性化
目前的養老機構往往注重老人物質和醫療護理方面的滿足,而忽視了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我國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50%以上,大中城市高達70%,空巢現象直接導致了老年人精神上缺乏歸屬感。老人更需要精神慰藉、自我尊重和價值實現。
而智慧養老可以通過一些智能產品實現對長者的情感陪伴和精神慰藉,比如通過構建家庭社交平臺,維系長者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推出智能機器人作為隱形伴侶去陪伴獨自生活的長者;AI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學習長者的生活軌跡,提供個性化推薦服務,自動調節房間光影,播放長者喜歡的音樂和電視節目等等。
2.提供線上線下結合的系統健康管理
隨著年齡的提高,老人的身體機能不斷下降,因此老年人有著非常迫切的健康管理與醫護上門需求,但我國傳統意義上的醫療資源很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而智慧養老可以通過智能化設備實時監測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醫養結合管理系統可以為老人提供智能化的飲食運動處方、風險評估預警等,同時通過智慧養老平臺與線上問診、醫護上門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構建平臺+醫生+患者+檢測硬件為切入點的健康管理模式。
3.將醫養結合惠及大多數老人
受制于建設和運營成本等諸多因素影響,醫養結合是養老剛需,但卻不能惠及大多數老人。而智慧養老可以利用平臺優勢和技術手段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和養老服務,以解決中國養老最大的難題,突破一般醫療和養老的分離狀態,實現為老年人提供及時、便利、精準的醫療服務,并最終將醫療服務、生活照料服務、健康康復和臨終關懷等等整合提供一體化的醫養結合服務,從而滿足老年人的整體養老需求。
與傳統養老服務相比,智慧養老解決了服務中人力做不好、做不到和不愿意做的諸多問題。智能+將成為未來養老行業的重要方向和主流趨勢。
政府對市場把脈,對各類養老服務企業的經營情況把脈。一方面,提供減費降稅等優惠政策,降低準入門檻,提供補貼、用房、設備的支持,降低經營成本;另一方面,則是要幫助它們提升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練好內功,從而做大做強。這就是政府要提供的服務。
優惠政策,補貼、用房、設備的支持,這些政府已經在做了,而且卓有成效,但是如何提升企業的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呢?
一方面,要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培訓,建立完善的專業服務人員和運營管理人員培訓體系,提升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運用信息化手段,用先進的IT技術武裝養老服務企業,用系統固化的流程和標準去規范、優化企業的內部管理和對外服務,從而達到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務水平的目的。
數據和信息在現代商業經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們是企業經營的血脈,是業務拓展、市場分析預測的基礎要素,在養老服務領域也不例外。那么這些數據和信息包括哪些呢?
養老服務的對象是老年人,掌握老年人的信息自然是進行業務拓展的最重要前提,而掌握著老年人信息最多、最全面的正是政府部門,哪些是本地戶籍老人,哪些是隨遷的外地老人,哪些老人是半失能老人,哪些老人常年臥床,哪些老人患有某種疾病。這些信息都分散在各個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之中。
為了更好的為養老服務企業指明市場方向,拓展服務范圍,掌握著老年人各種信息的相關政府部門應在統一的規劃和標準之下,將各自掌握的老年人數據共享出來,形成老年人基礎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在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向在本地區開展業務的養老服務企業開放。
(二)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和設施的分布信息
養老服務以就近服務為原則,無論是上門服務,還是建立固定的養老服務場所,都要根據轄區內老年人的分布來進行規劃。雖然政府在社區投資建設了一批養老服務場所,但要滿足老年人所有的需求,顯然還需要通過商業化手段來補充,政府起到的是普惠和帶動作用。
一個養老服務企業,要決定在哪里建立上門服務網點,在哪里建設固定養老設施,如何對自身的服務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這些都離不開對轄區內老年人分布情況的掌握,以及現有服務設施的分布情況、現有養老服務的提供情況,這就是選址問題。
而政府掌握著老年人的信息,同時也掌握著轄區內所有養老服務設施的分布情況和服務范圍,將這些共享給養老服務企業,有利于它們對市場情況進行準確的判斷和決策,防止重復建設,也避免了過度競爭,保護企業的投資效果,確保市場的良性發展。
(三)養老服務、老年健康大數據分析成果
大數據分析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這些年正在成為了市場探索、問題分析、需求挖掘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政府智慧養老平臺在運行過程中會積累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有養老服務數據,也有老年健康數據、疾病和診療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以及趨勢預測,是把脈市場方向,深度挖掘需求的重要手段,這不但對政府有用,對企業同樣有用。政府將所掌握的大數據分析結果共享給企業,有利于企業進行業務拓展和需求挖掘,有利于企業提供更精準、更全面的養老服務。
雖然養老服務看似只針對老人,但實際上它面向的是全社會,而政府又是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者和監管者,相關的政策、法規、文件,以及補貼、福利、服務場所、服務項目等等,都是由政府制定和落實的。
政府掌握著整個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的方向和有關的一切資源,而這些資源,政府是有義務向社會公眾公示的。另一方面,作為監管者,監管過程中處理的問題,信用體系的信用數據也應及時向公眾公示。這些在文章開頭列舉的相關政府文件中都有提及。
接受監督,養老服務是面向老人的,特別是里面有大量涉及到給特定老年群體提供補貼和福利的內容,比如:針對特定老年群體的養老補貼、各種養老福利、給養老服務商的服務補貼、政府購買的養老服務。這些都涉及到實際利益問題。
要做到公平公正,政府就應該將諸如老人申請養老補貼的審查信息、給養老服務商補貼的認定信息、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執行情況等全部公示出來,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做到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另外,還有對養老服務商、服務人員的投訴處理過程和結果,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養老服務企業的處罰結果等的公示,也是接受公眾監督的必要內容。
總結來說,政府智慧養老要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智慧養老服務和管理平臺,這個平臺應該是云架構的,它服務的對象是養老服務企業、政府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覆蓋的范圍是所在的轄區。智慧養老承載的功能應包括三大類:養老服務業務支撐(面向企業)、政府監管及信用管理(面向政府)、公眾交流與公眾監督(面向公眾)。
-
上一篇:智慧養老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下一篇:智慧養老科技賦能構建數字醫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