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眼于美好生活需要,補齊養老服務民生短板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1/5 0:00:00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當前,在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障面臨不少難題,成為急需補齊的民生短板。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著眼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強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這是補齊養老服務民生短板的必然要求。
建立以家庭自我照顧為主,社區居家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無論是由上海率先提出的“9073”養老格局還是后來為大家所熟知的“9064”格局,其理念都是一致的,都強調養老的主要方式要依靠家庭自我照顧。這是考慮到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絕大多數老年人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家庭自我照顧作為一種經濟高效的養老服務方式,對政府而言,節省了基建和各種配套費用。對老年人而言,居家養老服務適合絕大部分家庭的承受能力。問題在于,在家庭自我照顧之外,如何滿足更高的需要,為這部分占據老年人口90%的養老人群提供更多更好的延伸性服務,比如更好的文化娛樂休閑場所與設施,這是目前在養老服務領域必須補齊的第一塊短板。這一點,社區居家養老更能夠提升老年生活質量,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社區居家養老不僅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質,而且能大大減輕其家庭成員負擔。目前的情況是,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的總體水平較低,內涵有待提升。大多數社區對老年人僅僅限于日間照料上,而且停留在類似于“一間房,幾張床”的比較粗放的狀態。此外,能夠實施購買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社區還很少,總體上看,根本無法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與對美好的晚年生活的向往。未來一段時間內,通過循序漸進,分步實施,一定要補齊社區居家養老的這第二塊短板。優質的公辦養老機構太少,而希望進入優質公辦養老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太多,這種供不應求的現象一直存在。對于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可以通過市場導向,引導其進入高端養老社區,比如現在開始成型的養老地產,滿足其對于養老的高品質需求。
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增加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一是增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有效利用各種閑置存量設施,實施社區老年人照料中心建設工程,滿足社區老年人就近集中照護需求。繼續加快推進城鄉社區居家養老專業服務,采取市場化方式,引進或培育一批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培育養老特色品牌,逐步形成跨行業、廣覆蓋的養老服務產業集群。統籌社會服務資源,健全以企業和社會組織為主體、社區為紐帶、滿足老年人各種服務需求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推進“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化發展、集約化運作。二是增加機構養老服務供給。加快存量養老機構設施改造,提高養老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逐步增強養老機構床位的護理功能,提高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的能力。完善社會福利中心的功能拓展,在保障兜底對象基本服務的基礎上,通過PPP、公建民營等模式面向社會提供養老服務。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整合和改造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和其他可用的社會資源,興辦規模化、連鎖化的養老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因地制宜興辦家庭化、小型化養老機構。三是增加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實施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工程,逐步將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為農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推進公建民營,探索由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連鎖化托管運營,推進資源整合,提高運營效益。實施農村幸福院建設工程,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文化娛樂等日間照料服務,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面。四是增加老年產品用品供給。支持老年康復輔具生產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工藝優化,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市場占有率。支持企業開發安全有效的健康輔具、食品藥品、服裝服飾等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務產品。鼓勵房地產開發商開發適老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設施,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五是增加旅居、候鳥式養老服務供給。依托全國具有區位、生態、文化優勢的地域,結合新型城鎮化和旅游名鎮、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一批“候鳥”養老基地,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老年人休閑養生度假產品。依托現代醫療產業發展,引進國內外先進生物技術產業,開發高端健康體檢、醫學美容、養生護理、醫療保健等養生旅游項目,打造一批高端醫療養生度假區。
堅持制度創新,探索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首先,探索、總結和推廣新的養老方式。探索實行“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群眾參與、政府支持”的農村社會互助養老新模式,解決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動等需求問題。“村級主辦”就是由村委會利用集體資金、閑置房產或租用農戶閑置房產設施,村集體量力而行地承擔水、電、暖等日常運轉費用。“互助服務”就是由子女申請、老人自愿入住,衣、食、醫由本人和子女保障。院內老人年輕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互相幫助、互相服務,共同生活。“群眾參與”就是由村集體組織、動員和鼓勵村民、社會力量和志愿者,特別是外出經商“成功人士”回報鄉親,為互助幸福院提供經濟支持或服務。“政府支持”就是由各級政府從政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指導。其次,推動醫養結合,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鑒于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趨勢嚴重,民眾的長期護理需求十分龐大。同時,隨著家庭的核心化以及女性就業率的提高,家庭的照護功能正在逐漸減弱,而市場化的長期護理服務由于其高昂的價格,與民眾的需求相去甚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合理可行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維護養老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民眾總體收入水平偏低、缺乏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護理機構及專業護理人才數量不足、風險控制技術落后、相關統計數據資料不足等五大因素制約,應加強對基礎性數據的追蹤調查和統計分析,培養專業護理人才,發揮居家護理和社區護理在長期護理保險給付中的作用,健全有利于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相關法規和政策。最終,在遵從公平性原則、多方共擔原則、適度普惠原則的前提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發展可以采取三步走:第一步,建立長期護理救助制度并發展商業保險模式作為補充;第二步,采取“護理跟從養老與醫療”原則,建立基本的社會長期護理保險;第三步,實行覆蓋全民且防護與護理并重的強制性社會長期護理保險。
-
上一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國家標準下一篇:探尋未來養老服務發展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