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營養老機構,很多錯誤做法要不得!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9/1/17 0:00:00
餐飲和酒店服務是一錘子買賣,養老服務不是,餐飲和酒店服務是純商業服務。
隨著經濟和城市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進入后工業社會后,縱觀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立法和實踐來看,都認為養老服務是老年人依法享受的基本權利之一。
按照各個國家不同的體制,養老服務應該理解為社會福利或者公共服務。雖說養老服務是公共服務,但是大多數的政府沒有大包大攬,一直在開放市場,為社會組織和企業創造空間。
但企業必須意識到,養老服務作為公共服務,其具有社會價值,這部分價值無法作為經濟價值直接回報給企業,而是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參與,這也就是為什么養老服務在各個國家的實踐中都是低利潤行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無論是運營經驗豐富的外企、新入行的大型國企、民企,大家普遍都覺得商業養老難做,企業利潤低,但投入又比較大。這是養老服務作為公共服務,具有不可量化的社會價值屬性所決定的。
設立AB角
商業機構為了在內部形成競爭,同樣的業務往往設立兩個甚至更多個業務部門,形成內部競爭態勢。
經濟學假設,“人是自私的”,這樣就導致內部競爭時,資源在內部部門之間是割裂的。
而養老服務作為公共服務,本來利潤就低,需要各種類型的組織部門進行合作,在企業內部也需要合作、整合資源,如果資源再割裂,各部門只為自己部門考慮,最終往往就會導致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項目成本增高,甚至項目流產。
過度依賴網絡推廣
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養老項目市場營銷,主要通過網絡搜索引擎(SEM)。隨著養老服務機構的增多,以競價排名為主的網絡推廣方式,導致市場推廣費用不斷攀升。
營銷費用的增高,為了控制成本,只得在日常運營中下力氣,而導致服務質量下降。
大規模,追求規模效應
有實力的大型企業為了追求規模效應,養老機構床位動輒成百上千。而在一線城市,這樣的規模,往往使得機構選址只能在較為偏遠的郊區,也就造成入住的長者往往脫離了自己熟悉的社區,與原有的社會關系割裂。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除了醫學上定義的死亡(物理死亡),還有一種死亡叫社會死亡(social death)。社會死亡可以發生在物理死亡之前,也可以發生在物理死亡之后。
英國貝斯大學社會和政策科學部門,死亡和社會中心的Jana Kralova指出,社會死亡包含了三個特征,其中每一個特征都反映了構成不良的生存狀態的要素。
這些特征是:社會身份的損失,社會聯結的損失,以及由肉體分解消散所帶來的損失。
來自美國華盛頓包容性研究所的Frances Norwood則把社會死亡定義為“一個人一系列的損失——身份的損失,參加社會活動能力的損失,以及遠離社會生活后社會關系的終結”。
兩位學者對社會死亡的定義中都提到社會連接。 因此在現階段對項目選址沒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如何營造社區氛圍,讓長者把機構當做第二個家,則是運營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同時如此大的規模,還對機構的運營管理提出了挑戰。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大約在7萬年前,現代智人發展出新的語言技能,讓他們可以八卦數小時之久。
這下,他們能夠明確知道自己部落里誰比較可信可靠,于是部落的規模就能變得更大,更穩定,而智人也能夠發展出更緊密、更復雜的合作形式。
然而,八卦也有限制,社會學研究指出,借由八卦來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只要超過這個數字,大多數人就無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員的生活情形。
即使到了今天,人類的團體還是繼續受到這個神奇的數字影響。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論是社群、公司、社會網絡還是軍事單位,只要靠著大家都認識、彼此互通消息,不需要規定正式的階層、自稱規范,就能夠運轉正常。
然而,一旦突破了150人的門檻,事情就大不相同。這也是我們的國家不斷分裂為省、城市、區、街道階層的原因。
同時由于目前護理員,大多數人教育程度低,對規章制度的遵守意識較弱,他們更認可的還是熟人社會的行為準則。因此,“八卦理論”更值得現階段養老公司管理人員借鑒。
過度強調醫療力量
一些養老企業,非常喜歡招聘醫院退休的護士長擔任養老院院長。但是老人不是病人,養老服務機構與醫院不同。
醫院救治病人,追求的是不惜一切代價治愈疾病,這和養老服務基本的成本控制是相違背的。
大陸傳統的醫療管理工作人員,態度較為強勢,進入養老機構后,服務意識淡薄,成本控制、項目管理、人員管理等方面能力偏弱。
案例分析:在一次工作討論中,大家談到了長期護理服務中護理員和護士上門服務安全問題的預防和解決方案。一位具有多年護士長工作經驗的同事,直接簡單粗暴地提出“那咱們就派兩名工作人員上門”。
這就是典型的忽略成本控制的案例。
追求品牌效應
進入養老行業的企業,尤其是地產公司十分注重項目的品牌效應,往往注重機構硬件,軟性服務卻跟不上,忽略了養老服務的服務本質。
案例分析: 某大型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在招聘護理站護士時,明顯傾向于年輕漂亮的護士。但是養老機構內,其實一直存在性騷擾的情況。
只是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放到明面上討論過。而隨著護理站上門護理服務的開展,更等于將工作人員“羊入虎口”。
重風險控制
目前進入養老行業的企業,大多數都沒有養老服務經驗。由于現在入住養老機構老人主要是失能失智等剛需人群,企業便理所當然地把風險控制放在了第一位(參照醫患關系)。
但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養老服務重在服務。而養老機構是否用心服務,作為天天在機構的老人和經常往來的家屬,他們心里是十分有數的。
有過多年服務經驗的人也會知道,無理的家屬是少數,所以風險控制更應該體現在日常的服務細節中。出現風險時,和家屬的溝通更重要。
管理層級太多,過于臃腫
傳統的養老院,管理人員一般為院長、院長助理、會計出納組成。院內事務由院長統一負責,實行院長責任制。
而現階段,大多數公司的管理層級過多(董事長、總經理、運營經理),院長/店長往往只有執行的權力,沒有決策權,就導致其無法快速應對客戶的需求和應對市場的變化。
這就像如果我們去餐廳就餐,出現問題時,餐廳主管稱其無權決定需向上級反映而遲遲不給答復時,就會導致客戶服務體驗下降。
護理員外包
按照國家規定,養老機構需要為護理員購買五險一金,此外如果嚴格按照1:3的醫護比以及8小時工作制,企業用人成本高。
同時,大城市的養老機構護理員大多數為外來務工人員,自身購買五險一金的積極性較差。為了兩全其美和規避政府相關機構的的審查,企業只得將護理人員全都外包。
這導致護理員工作時間長,無法享受和公司其他同事相同的福利待遇,往往對公司歸屬感較差,心理落差大,流動性強。
文章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上一篇:激活養老市場需要政策助力下一篇:"養老許可"改為"備案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