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北京遇上老齡化,如何破局?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6/19 0:00:00
根據近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以下簡稱“七普”數據),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總量為429.9萬人,比2019年公布的367.7萬人增長了62.2萬人,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民建北京市委會副主委黃石松給出上述數據并判斷,“北京市于今年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5月2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民建北京市委會、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區委統戰部、北京市老年學和老年健康學會共同舉辦的“首都治理熱點問題研討會”第3期在人民大學召開,會議圍繞“老齡化社會治理改革與創新”為主題進行深入研討和交流。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開啟了我國老齡工作發展的新階段。“首都治理熱點問題研討會”選擇在5周年之際討論老齡化社會治理改革與創新,旨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齡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首都基層社會治理體制障礙,并盡可能全面的提出深化首都老齡化社會治理改革的政策建議。
突破“最后一米”障礙,更需以整體性社會治理視角統籌推進
“參考‘七普’的數據,‘十四五’時期首都北京的人口老齡化還將加速。”北京市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市社科規劃辦主任張淼的看法與黃石松的判斷一致。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戰略規劃,我國老齡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以北京市為例,養老事業財政投入不斷增加,養老服務設施不斷完善,老年友好宜居環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依據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最近所作的市場調查發現,在實際運用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老人需要整合式、一站式服務,同時消費后維權又是老人面臨的一大難題;養老服務商普遍反映市場發育不充分,人力成本高,持續經營困難,急需規范市場;社區老齡工作者表示事多事雜,工作目標不明確,協調工作難度大,資源匱乏,缺乏管理和約束養老服務商的手段……政策的實施并沒有發揮到最大功效。究竟堵在哪里?
黃石松認為,這是源于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最后一米”的體制性障礙。
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大、增速快、養老服務資源匱乏,傳統的文化觀念決定了大多數老年人會選擇居家社區養老的方式,老年人在社區居住生活、參與社會及獲取社區服務,構成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
“從滿足居民需求‘公平可及、綜合連續、就近就便’的角度看,街(鄉、鎮)是養老服務的關鍵點和關節點,也是‘最后一米’的落腳處。因此,必須構建新時代基于街(鄉、鎮)的一體化養老服務體系。”黃石松認為。
在黃石松看來,“十四五”時期北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著力點仍然是“補短板、強體系”,必須以整體性社會治理的視角,統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解決就近精準養老服務體系的難點、痛點、堵點。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