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發產業需要更多年輕面孔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12/11 0:00:00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4億,占總人口的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5.44個百分點。自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以來,我國老年人口規模日益龐大,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
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從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積極培育銀發經濟等方面,提出要求及一攬子舉措。這也迫切要求我們,以一種開放的積極的思路,做好新時代老齡工作。
銀發產業因銀發而來,但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年輕面孔的加入。當前銀發產業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難以吸引到年輕人,尤其是高素質的年輕人才,甚至存在著很嚴重的“銀發服務銀發”的現象,這與銀發產業的發展要求形成了嚴重的脫節。
讓年輕人選擇養老行業,并愿意在這個行業扎根,是一道迫切需要作答的命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在“培”上發力。可喜的是,當前各大院校都加大培訓力度,力爭為社會輸送一大批層次結構合理、類型齊全、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打鐵還得自身硬。銀發產業想要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必須解決自身吸引力的問題。這里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方面是“錢途”問題,如果銀發產業的發展只是停留于低層次徘徊,微薄收入又怎么可能吸引人、留住人;另外一方面則是“前途”問題,要打開行業上升通道,尤其是要過社會認可這一關。
如何讓年輕人看到銀發產業的上升空間和行業希望
盡管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但各地一些建設性的想法、開創性的做法開始陸續出現。
目前,我國有200多所院校開設了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逐步構建了從技工院校、中職學校、高職學校到本科學校立體化的專業教育體系。2020年,全國首個獨立設置的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獲批,首批招收33名學生。在這里,學生將接受全周期的產學研實踐教育,將課堂從教室擴展至企業、養老院和社區。
近年來,相關政府部門通過提升待遇、加強培訓、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等方式,為養老服務行業留住高學歷、高素質人才。
2020年,北京市民政局等多部門聯合出臺了《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實施辦法》,共18條內容,其中首次將崗位補貼與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掛鉤,設立養老護理崗位獎勵津貼,按照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分別給予每人每月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1500元的崗位獎勵津貼。為了引導更多生力軍加入養老服務行業,該《辦法》還設立畢業生入職獎勵,按照本科及以上6萬元、專科(高職)5萬元、中職4萬元的標準,分三年發放入職獎勵。
前不久,安徽省民政廳聯合多部門印發了《關于開展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培養基地遴選工作的通知》,明確在省內遴選10所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省級培養基地,遴選5所養老護理員省級實訓基地,加大養老服務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培育力度。
甘肅省蘭州市民政局于2019年和2020年,聯合市總工會連續舉辦了兩屆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大賽,有6名選手被省總工會授予“甘肅省技術標兵”的稱號。
除了政府部門的引導,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些從業者正在主動尋找破解人才問題的方法。
例如,越來越多的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起多種形式的簽約合作。這不僅吸引了一批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參與到養老事業中,還將養老服務的范疇擴大至保健診療、護理康復、安寧療護、心理精神支持等各方面,為年輕從業者創造出更大的提升空間。
“高質量的醫養結合服務離不開高水平的醫療康復及護理人才隊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第三人民醫院(相城區渭塘鎮衛生院)副院長馬慶華說,目前,基層社區衛生機構通過提供基本醫療、健康管理等服務,保障了轄區內養老機構的運行。但從長遠來看,基層衛生人才資源薄弱,收入水平較低,尤其缺乏專業的老年醫學知識。他建議,衛健等相關部門可以設立養老醫學專項基金,獎勵基層衛生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加入醫養結合服務中去,還要多創造一些培訓學習的機會,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出更多老年醫學綜合性人才。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在健康養老領域的應用也提升了年輕人對于養老行業的關注度,讓這份“夕陽事業”自帶“朝陽氣質”。
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虛擬養老院,記者就看到,調度指揮中心的話務員能根據屏幕上顯示的老人信息和服務項目進行派單,加盟企業隨即派出工作人員,趕到老人家中服務,既滿足老人對家的眷戀,又實現了在家養老的愿望。
打造這個“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的幕后功臣就是幾名80后。軟件開發方負責人劉名哲邊操作手機App邊介紹說,這個手機客戶端包括家政、餐廳服務、一鍵通、政策指引、老年電子商城等功能,惠及120余家加盟企業。
“幫助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幫助明天的自己”逐漸成為當代青年的共識。一種年輕人先幫助老人,并將這些志愿服務時間存到“時間銀行”里,等到自己年老后再“取出來”的新型養老模式也在多地落地生根,形成全社會參與的養老“新循環”。
“夕陽紅”不僅是一道風景,還是一個龐大產業,銀發產業需要更多年輕面孔。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學校和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尤其是社會層面,看似無關緊要,其實發自內心的尊重和認可,有時就會影響一個年輕人的職業和觀價值觀。
文章部分來源:江都發布
-
上一篇:“蘇適養老”幸福列車駛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