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養老”,比技術更難的問題是什么?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0/25 0:00:00
智慧設備能否解決痛點
幾個月前,長寧區江蘇路街道試點的智能水表登上熱搜,被稱為0.01立方米的城市治理智慧。
設備以預警功能為主。老人12小時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后,智能水表會向街道的‘一網統管’平臺報警,平臺將信息立即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工作人員,他們將在第一時間上門探視。此外還有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等設備。江蘇路街道岐山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
然而,智能水表的安裝比例較低。社區內的老人們對這套智能裝置的知曉率較低,不少老人表示沒聽說過智能水表。另外,并非每一位老人都愿意安裝,實際上,智能水表12小時以后才報警,似乎為時已晚,會不會有些雞肋——這是家屬和網友的共同疑問。
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的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一直被當作社區智慧養老的樣板間。
然而附近居住的老人大都表示,聽說過服務中心,但并不清楚有哪些內容。為老服務中心的推廣并不充分。
走進服務中心,只見大廳陳列了各種智能設備,如一步關閉所有電器的聲控智能開關、自由調節高度和體位的智能理療床、便于老人起身的升降式坐便器等。服務中心的社工坦言,這些智能設備主要應用于內部場景,沒有大范圍推廣應用,公司主要業務還是為老人提供日托護理。
缺失服務的智能并無意義
智慧養老的關鍵不在于設備,而在于背后有沒有‘平臺服務’。上海社會科學院長期調研養老問題的研究員張結海說。
如今,個人并不難買到智能設備。今年65歲的谷女士手機用得很溜,她表示,自己就可購買智能設備,但讓她糾結的是,一旦有事,子女都在國外,設備背后誰來管?具體說,一旦智能設備發出警報,有沒有平臺方提供24小時不間斷服務?由誰立即上門查看、迅速反應,與110、120對接跟蹤?
相比聽起來很智能的設備,她覺得反倒是一鍵呼叫電話機方便、易懂、服務方式明確,看似科技含量不高,但實際更為實用。
怎樣的智慧養老服務比較合理?某科技創新養老公司總經理總結為3個特點。首先是便捷易用,太過復雜的智能設備老人用不來。其次是無打擾,老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關鍵時候能派上用場。最后是服務,尤其不能缺失后臺人的服務。
他認為,智慧養老的表達其實并不準確,大家容易遺忘最關鍵的兩個字,它應該叫智慧養老服務,人的服務才是第一位。既不能忽視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又要考量經濟成本。智慧養老如果一味追求看上去的高大上,僅僅臉上貼金,最終將流于形式。
比技術更難的是服務的智慧
上海社會科學院心理學研究員張結海認為,個人去市場上購買智能語音開關、智能監控攝像頭,只能說明中國的養老需求開始智能化,它和成體系的智慧養老服務還是兩個概念。
未來,養老主要方式依然是居家養老。那么,科技如何融入居家養老?比如為老送餐服務,有沒有一個平臺App,可挖掘周邊社會資源,把周圍現成的機構食堂利用起來?那樣,老人能像年輕人點外賣那樣輕松進行選擇。即便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志愿者、社工也可定期提供服務。
又比如遠程醫療。它不僅僅是一個視頻連接醫生和老人。醫生一旦開藥,老人去哪里買?有沒有安全便捷的送藥服務?技術連接只是一個開始,背后還涉及一系列復雜體系。
時至今日,智慧早已有了,但人沒跟上。比技術更難的,是背后的系統和服務。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友庭表示,智慧養老在操作層面需要分級分層分類推進。
一些高精尖的智慧設備,可由市場主體遵循市場規律來發展,而我們更關注的是公共服務體系,如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鄰里中心、鄰里匯等公共空間,如何智慧升級,提供家門口的養老服務。
比如,這些公共空間的硬件建設有專項補貼,但服務項目、用人成本等后續運營難以持續。老年人到這些機構享受公共服務,能否收費?如果可以,收費主體、收費標準是什么?目前缺乏政策依據。有些地方委托社會組織來管理,但也不是長久之計。這些難點亟待破題。
在張友庭看來,在當前階段,智慧養老可有效緩解三類問題。
第一,人力短缺問題。傳感器等智能設備的運用,為基層社工節約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第二,專業不足問題。輔助機器設備可彌補既有人員的能力不足。
第三,信息集成問題。通過大數據搜集運用,健全信息預警機制,可把公共服務資源更加有效地配送到老年人群體中。
-
這條熱線為老年人護航
近年來,虹口區提出了家門口管家式智能化的養老服務工作目標。
36129000是虹口區為解決轄區老人,尤其是孤寡、獨居、高齡等老人的居家安全養老問題,特別推出的長者服務熱線電話。7*24小時全天候全年無休制,為老人提供主動關愛、緊急援助、遠程健康管理等各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形成線上+線下服務鏈環,晝夜守候虹口老人的晚年生活。
熱線自運行起至今,已提供主動電話關愛區內老人35萬余次,同時也受理來自虹口生活服務網、各街道生活服務分中心和直接撥打熱線的老人的服務需求,像平臺代叫出租車、醫院代掛號、陪護就醫等,均是老人呼聲較高的便民服務。
-
試點老人摔倒報警系統
近年來高齡獨居老人獨自在家發病因無人發現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事故時有發生。基于此,大寧路街道引進人體行為感知報警系統,采用WiFi波和毫米波雷達雙重探測技術,在保護老人隱私的前提下,精準監測老年人在衛生間不慎跌倒、長時間滯留或無人移動等意外狀況,并及時向子女或緊急聯系人發出報警,志愿者立即上門查看,降低高齡獨居老人的家居危險因素,提升其安全保障。通過建立子女、社區、網格三級響應機制,層層把關,大大降低了高齡獨居老人意外傷害及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目前這樣的設備已在大寧路街道部分高齡獨居老人家中試點安裝,下一步將擴大覆蓋面,保障轄區內更多高齡獨居、孤老等困難老人的居家安全,通過物聯網感知,筑起老人安全防護網。
-
養老院變身小人國
老人坐在草莓山上曬太陽、三巨人用力拔火龍果……這是你未曾見過的小兒國。原來這些照片都是楊浦區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為老人拍攝的錯位照片,有的老人雖然已經年過90,對于拍照依舊興致勃勃。去年楊福院的爺爺奶奶們,還cosplay過世界名畫。
我發現現在仍有人對養老機構存在偏見,說什么‘住進養老院這輩子就完了’‘老人肯定都是暮氣沉沉的’等等。楊福院的副院長說,我們想告訴大家,養老院的老人一樣積極、樂觀,晚年生活也很精彩!跟著福利院的社工,老人們基本都掌握了智能手機的操作,有些高階玩家還學會了刷抖音、修圖片、剪視頻,成為了快樂的弄潮兒。
智能化設備加速安裝
靜安區彭浦新村打造的為老服務智慧平臺,免費為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安裝專屬電話。平臺通過電話,每3天對老人進行一次主動關愛。若聯系不上老人,平臺工作人員會聯系老人家屬、居委會干部上門查看,確保老人安全。
更重要的是,每臺電話機都有一個紅色的一鍵呼救按鈕,同時配有隨身攜帶的遙控器,若老人發生意外,可立即按下電話機或遙控器上的紅色按鈕,第一時間向平臺求助,平臺會立即聯絡社區干部上門查看,或呼叫120急救車輛。
事實上,類似的智能電話機,在上海已有許多嘗試。系統可以搜索到老人們之前的各種服務求助,如詢問醫院信息、養老機構信息、藥店信息,咨詢出行路線、政策法律、房產信息等,甚至有老人心情不好,打電話就為了與話務員嘮家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