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養老,“一鍵式”服務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12/17 0:00:00
- 數字化時代的今天,隨著計算設備的微縮化、可穿戴化和普及化,以及虛擬化技術的大量應用,數字世界對現實世界呈現了高度的交疊化和替代化趨勢,智慧養老也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越來越多的智能化元素嵌入養老服務。聯合國人口趨勢預測表明,全球老齡化程度正在迅速加深,預計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將從2022年的10%躍升至2050年的16%。
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Grey digital divide),搭上智能技術快車,共享數字化、信息化發展成果?成為老齡化社會的重要命題。
智慧養老全智能24小時“一鍵式”服務在專業人員缺乏、養老機構數量明顯不足、養老需求較高的背景下,智慧養老成為各國解決養老困境的關鍵。那么,智慧養老究竟是什么?
智慧養老最早由英國生命信托基金會提出,最初被稱之為“全智能化老年系統”。智慧養老的上游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智慧養老技術和智慧養老設備。智慧養老的中游涉及較廣,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所用所需進行遠程醫療、線上問診、線上護理以及老年人個人健康檔案整理等。智慧養老的下游則是各類養老機構及老年人群體。當下,一些智能化的穿戴、安防、家居、健康監測設備,頗受老年人的歡迎。智能門磁記錄老人進出的時間和頻率,如果房門超過一定時間未打開,系統判斷為異常,子女和社區工作人員會立即收到信息提醒,以便及時查看情況;智能水表可監測用水量,對老人忘關水龍頭等造成的異常水量發出預警提醒;智能床墊能分析心率、呼吸、體動情況,家人可遠程監測老人身體狀態;床頭、衛生間安裝的“一鍵呼”能及時幫助老人聯系到緊急聯系人……這些智能設備的應用是智慧養老場景的生動展現,通過打造24小時“一鍵式”貼心服務,為老齡及困難老年人解決醫療護理、緊急救助、家政服務、精神慰藉等實際問題。智慧是手段,養老是目的,二者缺一不可。盡管智慧養老受政策鼓勵和大眾看好,但在應用的過程中,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比較突出地體現為“三重三輕”,即重技術、輕需求,重產品、輕服務,重概念、輕場景。在社會老齡化和數字化并行的時代,信息技術為個體賦能的同時,也給老年群體帶來鮮明的數字鴻溝。科技普及的背后,許多老年人,尤其是獨居老年人,仍然在重重消費陷阱和智能困局中艱難突圍。類似“室內家居”“室外出行”“電子產品”“身體狀況”等各種情況下的特定需求很難僅僅靠科技產品解決。“智慧養老是技術精度+人文溫度。”中國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吳玉韶曾表示,科技推動新時代養老產業“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智慧養老產品設計不能太復雜,技術層面更多是做減法,而人文關懷要做加法。一味技術至上,可能導致“智慧不養老,養老不智慧”。
此外,養老服務的最大特征是以人為本,情感性、近身性是其基本特征,再先進的技術都不可能代替情感需求,代替近身服務。“冷冰的機器,是很難被老年人所接受的。”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表示,只有有溫度的智能產品,才能成為智慧康養服務的最佳載體。
了解老人的真實需求,在技術上做減法,在服務上做加法,這才是智能科技賦能養老的題中之義。樂觀的是,目前科技適老化已經被重視。社交類APP上線關懷模式、長者模式,文字段落調整成更符合老年人的閱讀習慣;視頻網站推廣“AI長輩模式”,子女可以遠程代登錄、代支付;手機廠商推出簡易模式和老年模式……智慧健康養老領域的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國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養老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兵表示,在全球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關注智慧養老產業,AgeTech革命正在進行中。2021年10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及衛健委就聯合發布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在《規劃》中對中國智慧養老產業在“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進行了闡述和詳細部署。為了提高智慧養老水平,歐盟近年來積極致力于研發老年人全職護理機器人,探索通過穿戴式檢測裝置進行簡單醫護操作,如測量血壓和體溫;提供簡單的家庭勞動,如端水送飯、傳遞用品和開關電視等。阿里巴巴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逄孝鋼表示,阿里巴巴有15款App已經做完改造,正在使幾百萬老年人受益。高德還推出老年人溫暖出行計劃,讓老年人更方便地使用數字化打車服務。萬物互聯時代,科技給智慧養老產業帶來的可能性是無限的。美劇《上載新生》中,人可以在數字世界永生,從而逃離生老病死的宿命。這種“元宇宙式”的養老模式還只是科幻,但不斷改變老人現實的生活生態,提高生活質量,對于智慧養老來說,應是“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