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達國家養老服務中的政府角色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11/24 0:00:00
“城企聯動”的普惠養老模式,考驗著這項重大民生工程中政府和企業各自的責任、分工及合作模式。那么,在發展養老事業方面,發達國家政府的支持方式和力度又是怎樣的呢?
美國:公共醫療保險是養老院主要收入來源
為應對老年人缺少社區服務的挑戰,美國于1965年頒布《老年美國人法》,為60歲及以上個人提供家庭營養、防止虐待等服務。該法后期修訂側重于為老人提供長期照料服務,使老人可居家養老,不必進入成本更高的養老機構。
以《老年美國人法》為基礎,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州政府老齡部門和地方服務機構合力構建起一張全國性的老齡網絡。Medicare是美國的老年保健醫療制度,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廉價保健醫療服務。Medicaid是醫療補助制度,旨在為窮人或殘疾人提供醫療經濟補助。Medicaid針對低收入人口,支付標準顯著低于Medicare。
美國1987年出臺《養老院法》,規范養老院發展,所有接受政府醫療保險福利金的養老院都要接受監管。在聯邦和州政府資金支持下,養老院成為永久性公共設施,既可以提供長期的居住照料,也可以提供短期康復看護。
美國大部分老齡人口選擇居家養老,其養護、生活和醫療服務需求催生了眾多社區家庭健康服務機構,形成“協助生活社區”。與養老院收入主要來自政府資金不同,約70%的“協助生活社區”居民的養老開支主要來自投資組合收益、個人儲蓄賬戶、房屋出售收入以及家庭成員的支持。據統計,美國依賴Medicaid支付相關服務的人數約為11.5萬人。
協助生活社區進入門檻較低,經營機構利潤率也較低。非營利性協助生活社區在進行融資時可以獲得免稅支持,并有資格獲得慈善捐贈。現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州開始允許Medicaid向協助生活社區提供公共財政支持。美國總統拜登今年3月31日宣布規模達2.2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攬子計劃,其中4000億美元用于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改善居家和社區服務。
新加坡:八成住養老院的老人有政府津貼
新加坡養老服務市場比較發達,基本能做到“老有所養”,其背后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新加坡宜康醫療保健集團是新加坡養老行業的領先企業,集團執行主席王再保說,新加坡人入住養老院,政府會根據其家庭收入給予比例不等的津貼。新加坡入住養老院的老人中有80%享受政府津貼;另20%完全自付入住養老院的,屬于比較富裕的人群,在飲食、居住條件、獨立衛浴設施等方面待遇稍高。
此外,新加坡政府有大量讓老年人“老有所用”的規劃。新加坡是小國,雖然人口老齡化,但也不能無盡地引進外勞。因此,健康老人會主動自愿參加工作。從健康角度講,老年人適度勞動和運動,對他們自身健康也有好處。
德國:獨特的“時間儲存”養老制度
目前德國所有的養老機構中,54%為慈善組織或地方社會組織(主要是教會)所辦,36%為私人養老院,公立養老院僅占10%。私人養老院收費最高,主要對象是富人。無論是哪種養老機構,政府均對開辦護理養老機構的企業提供每個床位1.6萬歐元的一次性財政補貼。
德國還建立了特有的“時間儲存”制度,年滿18歲的德國人可以到老年公寓義務服務,照顧老年人,老年公寓定期統計其做義工的時間并提供給政府,這項數據被存儲起來,等將來入住老年公寓時,此人從前為老年公寓義務服務多少時間,就可以享受相應時長的義務服務。
-
下一篇:聚焦養老痛點 老齡工作出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