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大有可為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1/14 0:00:00
“我國地方養老服務立法正在呈現加快推進之勢。”這是記者從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近期發布的2021年度全國養老服務立法進展分析報告中獲悉的,截至2021年12月21日,根據公開信息,全國各地已出臺養老服務地方性法規46件,包括養老機構條例、居家養老服務條例、養老服務條例或養老服務促進條例。
“2021年,地方養老服務立法進入了快車道。”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從立法的層級來看,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等14個省份出臺省級養老服務法規15件,地市級養老服務法規31件。
從立法內容來看,全國已出臺養老服務條例或養老服務促進條例26件,居家養老服務條例16件,養老機構條例4件且立法時間普遍較早。2014年6月1日實施的《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是全國第一部專門規范養老機構服務的地方性法規,也是全國第一部涉及養老服務的地方性法規;隨著《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于2021年實施,該條例同時廢止。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是全國首部居家養老服務的地方法規。自2015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天津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是我國首部促進養老服務發展的綜合性地方法規。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我國各地養老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與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蓬勃發展,地方立法中基本不再專門針對養老服務中機構養老這一類形態單獨立法。從“十三五”開始,各地開始制訂滿足養老服務發展需求的綜合立法。
由于各地情況不同等原因,養老服務地方性法規有一些差別。例如,《貴州省養老服務條例》專章明確“基本養老服務”;《鹽城市養老服務條例》則將“農村養老服務”納入專章。此外,2021年審議通過的幾個地方養老服務立法中,將“醫養康養結合”納入專章,例如,《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江西省養老服務條例》《昆明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和《曲靖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
多地出臺
養老服務規劃
2021年,多地出臺了“十四五”期間養老服務的相關規劃。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近期發布。預計到“十四五”末,北京的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到24%,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該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將建成并運營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28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不少于1200個。
湖北省民政廳將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提高公辦養老機構兜底保障能力和服務質量,以及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力等內容和指標,作為重點工作任務列入該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
海南省正在編制該省養老服務業的“十四五”規劃,記者獲悉,到2025年,海南省基本建立社區“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此外,到2022年底,每個市縣(區)至少建有一個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一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到2025年底,海南全省每千名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達到32張,培訓養老護理人員1.5萬人次,鄉鎮(街道)范圍具備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60%,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日前發布的《成都市“十四五”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將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多元供給體系,到2025年,成都市將力爭實現所有街道和有條件的鎮至少建成1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每個區(市)縣至少建成1所以農村特困失能、殘疾老年人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新增普惠養老床位1萬張,養老床位結構進一步優化,護理型床位占比超過60%,使服務能力大幅增強。
《揚州市“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將強化養老服務兜底保障水平,建立完善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優先將經濟困難的特殊老年人群體納入基本養老服務對象范圍。滿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推動建立老年人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相銜接的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提升特困供養機構服務能力,積極探索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
社會組織將獲
更多發展機會
“十四五”期間,伴隨著養老服務規模的擴大與提質,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大有可為。2021年11月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鼓勵公益組織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民生活動。
社區將是社會組織參與養老的“主戰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指出,要發展就近養老服務,完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打造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的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三社聯動”機制。同時,建立養老服務顧問制度,全面實行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完善老年人巡視探訪制度,普遍建立居家養老社區應急支援系統。
此外,在開展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居家適老化改造等方面,社會組織都有參與空間。例如,社會組織可以為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助力,為適老化改造中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納入幫扶對象等。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間,農村養老這一“短板”待補齊。
河南省日前發布的《關于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強調,拓展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實施縣鄉特困供養服務機構改造提升工程,推動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和失能照護機構轉型為區域性養老中心,夯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兜底保障基礎;鼓勵建設村級幸福院等養老設施,依靠農村社區社會組織提供老年人巡訪關愛服務,支持發展互助養老模式,滿足自理老年人就近就便養老需求。
蘇州市的“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則明確指出要“探索與蘇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鄉村振興相協調、與城鄉一體化相匹配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將發揮城市養老服務的資源優勢與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市養老機構對農村養老機構開展掛鉤幫扶,加快推進城鄉養老服務資源和要素自由流動;還將發展“村組睦鄰點”“鄰里互助中心”,推進“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情”的互助式養老服務。
光有幫扶和互助還不夠,蘇州市將加快培育專業化為老服務社會組織,支持成立農村養老志愿服務隊伍、培養農村養老服務志愿者,動員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與農村老年人開展結對幫扶;同時要提升農村養老服務專業化、智慧化水平。
相信在“十四五”期間,隨著我國養老服務體系逐漸健全與完善,社會組織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來源:新浪財經
-
上一篇:民營養老機構困境要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