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養結合政策的關鍵
- 發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2/25 0:00:00
在中國,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醫療與護理相結合的醫養結合政策正成為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手段。老年人的需求主要來自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其中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是最剛性的需求。如何有效協調這三種關系,促進其互動成為關鍵。
根據衛生保健委員會今年10月發布的《關于建立和完善老年人衛生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化醫護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目前我國開展醫護結合工作的重點是增加供給。供應重點是養老機構及其周邊,以及周邊社區。
醫養結合政策的意見明確指出:“養老機構也可以通過服務外包、委托經營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鼓勵老年醫院與周邊康復醫院(康復醫療中心)、養老院(護理站)、臨終關懷中心等連續性醫療機構密切合作,建立合作機制。也就是說,在促進養老機構內部醫療服務的同時,也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機構的合作。
“實施提高社區醫護結合能力項目,重點利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或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院等現有資源。內部改建和擴建一批社區(鄉鎮)醫療服務設施,為社區(鄉鎮)居家的殘疾人(包括弱智)老年人提供綜合醫療服務。社會希望養老和醫療機構密切合作,共同促進醫療和護理相結合的發展。
就服務供給而言,在養老機構中設立醫療機構或僅通過社區醫療機構推動醫護結合是不現實的。我國雖然不缺乏醫療資源,但優質醫療資源依然短缺。老年人的一般醫療需求似乎不需要良好的技術能力來滿足,但由于他們面臨許多疾病,治療仍然需要從更專業的角度考慮,這對基層醫生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從更現實的角度來看,政策為殘疾老人提供基層醫療護理服務,更傾向于技術需求較弱的人群。
對于更專業的醫療需求,上級醫療機構主要以醫學會或醫學會的形式提供給基層醫療機構。但同時也遇到了第二個問題。中國醫院整體實力較弱。在老年人患病的前提下,只有專科治療服務模式在能力上不匹配。
《老年人健康指導》明確指出:“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有條件開設老年醫學,到2022年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的比例將達到50%。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老年醫院建設。注重對老年人的綜合評價和老年綜合征的診治,促進老年醫療從以疾病為中心的單病種模式向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種輔助模式轉變。這個要求主要是為了滿足老齡化問題的需要。然而,在我國老齡事業長期積累的現行體制下,如何做好老齡事業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除了全科醫生短缺,醫院如何轉型,醫保支付方式如何改革是關鍵。
但由于醫療保險長期只覆蓋醫療服務,護理及生活護理服務又缺少繳費者,醫療不全的老人長期護理服組合鏈無法完成。《老年人保健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建立從家庭、社區到家庭的專業化養老服務模式。開展老年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殘疾老年人家庭健康評估和保健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以養老院(站)、護養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和社區日托中心、鄉鎮敬老院等具有長期護理服務能力的機構為基礎,為殘疾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
但近三年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項目顯示,其資金主要來源于醫療。在醫療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長期護理保險將在未來單獨融資。然而,在企業整體減負的背景下,各地的融資渠道和發展趨勢將面臨一些挑戰。而且在服務提供和監管方面,目前還缺乏專業機構,地方監管相對寬松,未來監管會更加嚴格。隨著監管要求的提高,優質的專業服務組織可能會出現,這也將促進長期保險的未來發展。
還明確規定了醫養結合政策的范圍,禁止濫用醫療保險支付養老:“明確規定醫療保健服務和養老服務的支付范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只能支付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范圍的疾病診療、醫療保健、醫療康復等醫療保健服務,不能支付生活護理等養老服務。在實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地區,殘疾老年人的長期護理費用由長期護理保險按規定支付。鑒于我國醫療保險詐騙率高,在醫療領域更為嚴重,有必要劃清界限。另外,即使未來長期保險的規模擴大,監管力度也會逐漸加強,原來騙取保險盈利的模式也將一去不復返。
本質上,養老金行業的規模擴張主要取決于支付者。無論是照護服務還是生活照護,在獲得被保險人賠償后,相關市場發展迅速,市場整合加快。但付款人的進入也給市場服務主體帶來了很大壓力。隨著付款人的進入,相關的標準和監管會越來越嚴格,原有的市場會重新規范。更重要的是,支付方對成本控制的要求非常明確,會導致養老服務的利潤越來越少。雖然規模已經開始,但利潤逐漸下降,迫使服務提供商控制成本。然而,為了更好地吸引用戶,服務提供商必須提高服務質量,逐步完善軟件和硬件,從而增加成本,并與支付者控制成本的壓力相沖突。因此,一旦養老服務增加,其自身的約束會相對較大,尤其是面臨長期虧損的風險,最終會促進市場的融合。
-
上一篇:智慧養老的項目簡介資源下一篇:智慧養老機構服務